“筑峰计划”领军人才丨万书波:和花生较真 屡破产量世界纪录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|报资讯
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济南报道
“我就是个种地、种花生的。”这是花生专家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书波对自己的评价。“这位种花生的”从事花生栽培研究40余年,在花生高产栽培、品质栽培和粮油均衡增产等理论与技术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,不仅屡创花生产量世界纪录,更是发展了粮棉油均衡增产种植制度,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。
万书波在了解花生苗情
(资料图片)
屡创花生产量世界纪录
拔出一棵花生来,是累累的果实。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,我国花生亩产不足100公斤,被认为是低产作物,种植面积不足3500万亩。
经过多年潜心研究,万书波带领团队阐明了花生产量形成机理与高产途径,创建了花生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。其中有“冬闲换茬、翻转深耕、施专用肥”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技术,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452.6千克,增产17.4%;针对北方产区春季升温慢、生育期积温不足的问题,建立了以“抢墒早播、垄作密植、减氮增磷、适期早控”为核心的春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,攻关田实收亩产698.7千克,2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08.5千克,成为中国大面积亩产过千斤的高产典范。
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。万书波创建了单粒精播核心技术,打破传统一穴两粒的认知,打破了花生的“低产”标签,节种20%、增产8%以上,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实收亩产突破750千克,创造实收亩产782.6千克世界纪录,是中国花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,连续5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。
缓解粮油争地矛盾,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
跳出花生看花生。针对山东耕地、水资源短缺,既要扛起粮食生产大省责任,又要保障油料优质安全供给的问题,万书波带领团队创新粮油均衡增产种植制度,发展了麦油两熟双高产技术,创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种植技术,有效缓解粮油争地矛盾,引领种植业结构调整,持续扩大花生种植面积。
万书波带领团队创建以“早套减密、前重施肥”为核心的大垄宽幅麦和小垄宽幅麦两种套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,以“抢茬早播、矮化增密”为核心的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。20万亩麦套和10万亩夏直播示范区平均亩产花生分别达到417.1千克和358.3千克,支撑了中国花生面积持续扩大。
为缓解粮油争地和土地用养矛盾,万书波团队创建不同生态区玉米花生间作适宜模式,开展了肥水运筹、光热利用及田间生态规律等理论研究,研制了一体化播种机、隔离分带植保机及配套专用肥和生长调节剂,创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全程机械化高效种植技术。开辟了稳粮增油、拓展花生种植空间的新途径,连续3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。经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现场验收,在玉米稳产基础上亩增花生190千克,较纯作玉米节氮12.5%、提高土地利用率10%、亩效益增加500元以上。
创建中国花生品质评价基础标准
为明确花生品质形成机理,万书波团队创建了品质评价基础标准,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,建立了脂肪与蛋白质定向调控技术,实现品质和产量协调提高。团队解析了花生品质构成及内在关系,明确脂肪、蛋白质、油亚比等指标的变异幅度和分布区间,建立花生品质信息数据库,创建品质评价指标体系,制定《油用花生》和《食用花生》行业标准,成为中国花生品质评价基础标准。首次完成中国花生品质区划,为花生区域化布局、专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持续聚焦产业瓶颈,探索资源高效利用调控机制,开拓花生降本提质增效新途径。根据花生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,创建全程可控施肥技术,研发出多层膜控释肥和分层施肥机械,化肥减施20%以上,列入山东省主推技术。发挥作物边际效应和根瘤固氮作用,建立以花生为主体的带状轮作复合种植技术,土地当量比提高9%-15%,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。
关键词: